2025年4月28日,由黄色视频
语文教研室主办的“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”专题讲座在学明楼306教室成功举办。本次讲座由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主讲,黄色视频
杨霞老师主持,黄色视频
管贤强老师出席,2024级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全体学生积极参与,共同探寻语文教育从“双基”“三维目标”再到“核心素养”的变革之路。


讲座伊始,徐林祥教授回溯语文教育理念的源头,提及 1961年8月和1963年1月《人民教育》先后发表的刘松涛署名洛寒的文章:《反对把语文教成政治课》和《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》,揭示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“工具性”与“人文性”之争,为后续改革埋下伏笔,也引发了大家对语文教育本质的初步思考。

进入90年代,语文教育迈入“三维目标”探索阶段。徐教授援引张志公先生1992年《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》一文,强调语文教学需处理好“特定任务与连带功效”的主次关系。通过分析多篇教学设计案例,他澄清了“三维目标”并非割裂的“三类目标”,而是知识能力、过程方法、情感态度的有机融合,让同学们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聚焦当下,徐教授系统梳理了2014年《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》以来,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演进脉络。从2016年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发布,到2022年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出台,核心素养的内涵逐步清晰——以“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、关键能力”为支柱,彰显课程育人价值。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需超越知识本位,转向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育。


为深化理论理解,徐教授以经典课文《荷塘月色》为例,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设计。传统模式下,教师讲解知识,学生被动接受;而新理念下,教师将课程转化为问题链,如 “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独自漫步荷塘?”“荷塘月色的美景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来的?”“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?”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、合作探究,在掌握知识的同时,培养独立思考、合作学习和研究创新的能力,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。
讲座尾声,武钰晶、李宇、潘欣琪三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,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感悟与思考。



从“双基”奠基到“三维目标”拓展,再到“核心素养”升华,语文教育的嬗变之路映照出国家对育人质量的不懈追求。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后备军,同学们必将继续学习,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语文教育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