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色视频

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

学术动态

“随园师话”教师教育学术创新论坛第八十二期学术讲座成功举办

2025年10月27日,由黄色视频 主办的“中美教育比较与思考”专题讲座在化成楼西117报告厅成功举办。本次讲座特邀加州州立大学(北岭)艾斯乐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教授苏智欣老师担任主讲嘉宾,冯建军院长出席,学科教学(历史)、教师教育专业各年级同学积极参与,由王加强教授主持。本次讲座聚焦中美教育体系的核心差异与发展启示,旨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两国教育特色,为中国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跨文化参考。

1.苏智欣老师的成长经历

“艰难困苦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,农村两年的劳动经历,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。”讲座开篇,苏智欣博士从自身成长历程切入,重点分享了影响她人生的关键经历。她出生于武汉,在南京完成中小学学业,曾赴南京郊区农村马群公社仙鹤门大队劳动两年。这段农村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农民的淳厚朴实,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定的自信心。“直到现在,我仍受益于当时磨炼出的韧性,无论是面对学术研究的难题,还是教育实践的挑战,都能沉下心去攻克。”苏智欣老师介绍,劳动结束后,她先后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,随后在中国教育部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工作,负责中美教育合作项目、外交人员培训及联合国教科文会议同声传译等事务,之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,师从美国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古德莱德博士,最终在加州州立大学(北岭)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35年。丰富的跨文化经历与基层实践,为她后续开展中美教育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2.中美教育对比

围绕中美教育的核心差异,苏智欣博士从“基础教育”与“高等教育”两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,结合实证研究数据与案例,揭示两国教育体系的特色与短板。

苏智欣老师从基础教育(中小学)与高等教育(研究生阶段)展开分析:中小学层面,美国实行K-12(13年)义务教育,小学班额约32人,实行“包班和孤立教学”,教师授课 6-7小时无集体备课;而中国推行9年义务教育,优质小学班额达70人,以“单科和合作教学”为主,教师课后集体教研。研究生阶段呈互补优势:美国研究生教育资源足、师资强,重创新与科研,吸引全球人才;中国本科基础扎实,2018年陕师大与斯坦福研究显示,中国工程专业大一新生数理与批判性思维超美、俄同级生2-3个年级。苏智欣老师指出,美国研究生教育能承接全球优质本科人才,补足其基础教育短板。

3.中国教育借鉴美国优势的发展路径

“承认差异不是为了否定自身,而是为了找到更适合的发展方向。中国教育有扎实的基础,美国教育有值得借鉴的强项,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”苏智欣博士在讲座中强调,通过中美教育比较,中国教育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,针对性借鉴美国教育的亮点,推动自身优化升级。

具体而言,有三大借鉴方向:其一,基础教育阶段强化“学生主体性”与“实践能力”——中国中小学在保持基础知识教学优势的同时,可借鉴美国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课堂理念,增加探究式、项目式课程。例如在科学课中引入更多动手实验,在语文课中鼓励学生自主创作,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。同时,参考美国“全纳教育”政策,完善残疾学生入学支持体系,让教育公平覆盖更多群体。其二,职业教育吸收美国社区学院经验——美国社区学院开设“可转性课程”“职业技术课程”,年满18岁或高中毕业生均可入学,且部分州对中学生免费开放。中国可参考这一模式,丰富职业教育课程类型,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,同时强化校企合作,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就业竞争力。

苏智欣老师指出:“借鉴不是‘照搬’,例如美国高中的AP课程存在‘教师能力不足、课程质量参差不齐’的问题,中国无需盲目模仿;相反,应聚焦自身需求,将美国教育的优势‘本土化’,让其服务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目标。”

讲座尾声,王加强老师对分享内容进行了总结。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国际教育交流的平台,更启发大家以客观、理性的视角看待中外教育差异。